历史,总是比我们想象的精彩。当你翻开中国古代史,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部平淡的编年大事记,而是一幅气势磅礴的“灭国地图”——一场场你死我活的大戏接连上演。仅在春秋时期,消失在尘埃里的国家就有五十多个,很多甚至没能留下名字。有人说:“中国历史就是铁和血写成的。”可这些刀光剑影背后,谁才是真正的“灭国大户”?谁又在鱼龙混杂的乱世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?今天咱们就聊聊,那些把“消灭国家”当成家常便饭的历史巨头们,你一定会大跌眼镜。
提到“谁灭国最多”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八成是成吉思汗还是秦始皇吧?一边是“草原旋风”,一边是“千古一帝”,但你要是查查数据,还真不一定是他们笑到最后!春秋战国“神仙打架”,光是晋国和楚国就干倒了一大票诸侯国。有的人说:“杀掉一个国家太野蛮。”有人却反驳:“不杀怎么称霸?”楚国一马当先,45个小国烟消云散;晋国则神力加持,二十几年灭了17个,还让38个小国喊他老大。问题来了:这是实力碾压,还是游戏规则变了?
展开剩余72%这场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灭国大赛,真像剥洋葱,一层比一层辣眼睛。楚国自称“王”后,仗着地广人多,连横合纵耍得溜,大国小国见了都发怵。春秋时候,百十来个国家变成了“淘沙剩金”,《左传》里记载档案都塞满了。老百姓怎么看?村口的张大爷特逗,说:“这些天子诸侯,哪天捅个大篓子,我们挖土豆都得绕着走!”晋国也不甘落后。晋献公干脆用“嘴炮+计谋” combo,借道虞国灭虢国,一路顺手牵羊,玩得是心跳。历史不是简单的“谁强谁胜”,而是谁会玩心眼、谁敢翻桌子。
听着好像楚国和晋国横扫千军,什么都挡不住,实际上,表面平静里暗潮涌动。诸侯国表面看着投降了,可谁心里服气?有的强国想着暂时低头,回头再给你来个背后捅刀。楚国灭国多,但也有逆转的时候。比如吴越争霸,吴国一个反手,干掉了楚国的心腹小弟。晋国也是如此,一边收小弟,一边担心三个顶梁柱(赵魏韩)做大,最后自己家也被分成三块。学者全祖望还专门点评过“春秋五霸”,说晋国一统四霸,可最后还是被自己玩崩了。反对的声音从未消失,有人就说:“四处灭国,最后搬石头砸了自己脚。”楚国晋国的下场说明,只靠打压别人,并不能稳坐钓鱼台。
以为春秋打完就和平了?偏不!时间一到秦始皇上线。千古一帝,以一敌六,东伐西讨,九年剿灭六国,但你知道吗?真正称得上从地图上“抹干净”的,只有七八国——齐楚燕韩赵魏加上零碎的百越。而且卫国还是给秦始皇留了面子,完全消失还是归功于秦二世。你去翻史书,不要看表面风光,要拆开看细节。韩信,这位“背水一战”的名将,用奇兵妙计一口气端了魏赵代燕齐,“五连灭”,场场都是教科书式翻盘。最厉害的一次,“井陉大破赵军”,一堆将军看傻眼。这还没完,到了东汉,班超“投笔从戎”,30年灭服五十多个西域小国,一个人征服半个亚洲。你以为只有皇帝才能写灭国传说?唐朝一开场,李世民端掉东突厥高昌一票国,文臣武将联手,苏定方一个将军“三国擒主”,堪称“灭国界C罗”。历史其实早埋下伏笔,谁能握住权力、谁会用人,谁就能把国家命运握在手里。
打到这一步,表面风波似乎平复。唐朝、元朝席卷亚欧大陆,帝国铁骑踏遍万里。但风平浪静之下,却潜藏新的危机。李世民的唐朝后期,吐蕃入侵、安史之乱,国力大损。班超收复西域,后续却难守,西域六十余国有的再次离心。成吉思汗铁骑扫遍欧亚,但庞大帝国如同摊开的面包,一碰就碎。新障碍更狡猾——地形复杂、民族融合、经济拉锯,让打下一片地比守住它难十倍。各族各国不服气地暗中串联,和解遥遥无期。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各方分歧反而越拉越大。有的地方刚归附汉唐,没两年又揭竿而起。越打越乱,结果大家都不好受。
说起这些“灭国冠”们,正方意见一个比一个漂亮,说什么“名将用兵如神,帝王铁血拓土”。但你仔细一琢磨,这些“灭国多”的英雄,最后可有几个好结局?楚晋春秋混得下场几乎都被分家,秦始皇千古一帝,秦朝比火腿肠还短。李世民灭完一圈,唐朝也没能笑到最后。成吉思汗全国皆兵,蒙古四分五裂。你说这灭国是“事业高光”还是“自毁长城”?别看这些历史人物被后人夸得神乎其神,很多时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。也难怪有人反讽:“灭国多也许是国家快完了的信号灯。”
说了半天,咱就问一句:古代那些“灭国最多”的人物,到底是民族英雄,还是祸乱根源?你信“铁马秋风拓疆土”能换来永恒江山,还是觉得“杀伐太重终究反噬”?成吉思汗、秦皇汉武、李世民,他们的“丰功伟业”到底值得自豪,还是应该警醒后来人?你是更喜欢他们“吞并八荒”的豪气,还是觉得和平共处才能长久?
发布于:陕西省美港通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